瓦楞紙的構造
瓦楞紙是由「面紙」和「芯紙」兩種原紙裱褙貼合而成。由於面紙在外層,又稱為「表紙」;芯紙則因為其形狀加工處理呈波浪狀,又可稱「浪紙」。由於瓦楞紙獨特的構造設計,具有足夠的強度可以保護產品,同時十分輕薄,便於攜帶運送,是目前各個產業用來運送、包裝產品時最主要的包材之一。
瓦楞紙的種類
單面瓦楞紙(二層裱褙)

常見應用:日光燈管、電燈泡等內包裝,也常用於緩衝包材,防止表面磨傷或裝飾用。
雙面瓦楞紙(三層裱褙)

常見應用:包裝盒、紙箱與展示架。為瓦楞紙包材中最為常用種類型。
多層瓦楞紙(五層裱褙)

多層瓦楞紙(七層裱褙)

如圖所示,多層瓦楞紙是由兩層、三層的單面瓦楞紙,中間再加一層面紙貼合而成,楞高較高(較厚),常用於常用於防止商品撞擊的緩衝材料及大型外包裝用。
最常見的楞高組合為AB,也就是A楞和B楞兩種不同厚度的瓦楞紙貼合而成。而七層裱褙則多見AAA,然市面上仍屬少見。
*楞高說明請見瓦楞紙種類
瓦楞紙種類
瓦楞紙依厚度不同,分為以下數類
-
A/F 三層A楞,厚度約5mm
三層A楞,為最普遍、常用的厚度,常見於搬家紙箱、水果箱等。
-
B/F 三層B楞,厚度約3mm
三層B楞,較A楞薄,因此較適合應用在印刷、或較複雜的版型包裝製作。
-
AB/F (W/F) 五層AB楞,或W楞 厚度約8mm
五層AB楞,也就是多層裱褙,亦被稱為W楞。 由於楞高(厚度)較高,強度也較A楞B楞優,多用於大型商品、防止撞擊等包裝上。
-
E/F 三層E楞,厚度約1.1mm
E楞由於楞高僅1mm,因此不適宜用來做大型運送箱,反而是小型精巧的物件、電子零件等的內包裝使用為多。
其他種類
-
C/F C楞,厚度約4mm
強度在A楞與B楞之間,在中國大陸較為普遍使用的材質。
-
F/F F楞,厚度約0.6mm
暫無說明
-
G/F G楞,厚度約0.5mm
暫無說明
瓦楞紙的起源
1817- 世界第一個商用紙箱問世(非三層楞) 英國
1890- 羅伯特‧蓋爾(Robert Gair),意外發現用來打印只袋子的機器,也能用來裁切出特殊形狀的紙板,於是他利用已打好形狀的紙板、透過折線,意外設計出紙箱最早期的版模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「刀模」。 雖然此時發明的紙箱,還不是我們現代所使用的瓦楞紙,但這一意外發現,造就了紙箱被大量應用發展的輝煌期。
1895年-美國開始大量生產瓦楞紙箱,「瓦楞紙板」和「瓦楞紙箱」演變為國際貿易的項目
瓦楞紙相關術語
磅數瓦楞紙1平方米幾克重的意思,通常磅數越重強度越高
